- 行業動態
-
借殼國企貸款包裝保障房項目圈錢 地方債隱身
發布日期:2017-02-14
如果從銀行直接貸款的門打不開,那就爬墻爬窗進去弄錢。”這是江蘇某地級市一城投公司總賬會計對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打的比方。
此話雖有言過其實之嫌,但卻折射了個別地方平臺公司的行為邏輯。本報記者走訪江蘇多地一線財務人員和銀行相關業務人士,發現了地方平臺融資“隱身”秘籍:有地方平臺巧借“委托貸款”名頭進行著某種民間集資;還有的地方平臺因被收縮信貸額度,因此“借殼”當地國企進行融資,以貸款主體的置換跳脫銀行的“地方平臺融資”貸款分類。
除了這些花招,本報11月19日《地方債“狡兔三窟” “史上最嚴”審計逼其現形》報道還提及,不少地方平臺公司通過由下游建筑企業墊資承包等形式,依靠拖欠賬款占有資金;還有平臺公司在銀行融資受阻后,轉向信托或券商資管計劃,這已不是新鮮事。
“十鍋九蓋。”上述總賬會計如是說。也正是因為資金缺口存在、實際現金覆蓋率出了問題,而在建、擬建項目壓力不減,在一些市縣級政府平臺,甚至出現了“誰融資能力強、有‘創新’辦法,誰就能被提拔當領導”的說法。
目前,新一輪政府債務審計結果仍未公布,有專家預測最終數字或超17萬億元。在各種“創新”融資手段頻繁曝光的背后,則是地方債“狡兔三窟”以及監管方“火眼金睛”的魔道之爭。
城投高息集資
“我們從銀行買了利息10%~12%的‘理財產品’,只有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才能定向購買,還有政府擔保。”在江蘇某地級市,一名已購得上述劃算“產品”的人士對其投資顯得頗有信心,“我已經做過一期了,這是第二期投資。”
1 2相關閱讀